情緒與投射

上週,我觀賞了電影《怪物》並寫下了一些感想。電影深入探討了學校環境中的霸凌現象,並以多元的角度反映了社會體制的問題,堪稱一部引人深思的懸疑佳作。

我在心得中提到,人們的偏見有時會使自己變得猶如怪物。最近我思考了一下,偏見是如何產生的呢?

我的想法是:偏見源自個人的主觀看法,而主觀看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,其中情緒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如果我們將情緒視為一種中性的感受,而不對它進行正負面的評價,簡單區分為持續時間較長的情緒﹙如焦慮、不安、憤怒、失望等……﹚以及對時間影響較短暫的情緒﹙如快樂、愉悅﹚。

那麼,我們處在「追求快樂」的情緒算是哪種呢?我認為它屬於持續時間較長的情緒,例如挫折感和失望。因為「追求」意味著我們正在尋找尚未獲得的東西,即使我們找到了,那種感覺也會很短暫。如果你回想一下,你是否曾經有過一些極短暫的快樂時刻?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,我們之所以有快樂的感受,是因為我們暫時滿足了某種需求﹙例如生理需求、安全感、愛與自尊、自我實現等﹚,這時大腦會分泌出快樂激素,如血清素﹙Serotonin﹚、多巴胺﹙Dopamine﹚、催產素﹙Oxytocin﹚和腦內啡﹙Endorphin﹚。

人類大腦內建了一種自我保護和風險管理的機制,這讓我們能夠存活至今。這也意味著我們將過去的經驗整理成為個人專屬的「電影」,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境時,這些電影場景會迅速啟動,速度甚至比錢櫃 KTV 換台還要快。無論是極度的快樂還是憤怒,都有可能讓情緒淹沒理智。相較於古代人,現代人更多地處於一場心理戰中,這種情況會激發情緒,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。

這些個人專屬的「電影」播放在哪裡呢?它們只在我們個人的生活頻道上播放。然而,使用的鏡頭是我們過去真實經歷的片段,而不是虛擬實境。這些片段實際發生過!由於人類容易將自己混淆,我們常常會將過去的情節視為現實。再加上一些以往的經驗,就像我們使用遙控器轉台觀看不同的電視節目,如果某個片段比我們的專屬「電影」更吸引人,我們可能會將其納入我們的故事中﹙這有點像老高經常做的事情﹚。我們可能會將過去的經驗感受框定在現實中,並將不同的人塞進我們經驗中的不同角色,這就是所謂的「投射」。

當然,這種個人專屬的「電影」僅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。由於我們的行為模式相對穩定,我們的經驗仍然具有參考價值,只要不過度歸納。然而,人類往往是非理性的生物,所以我們的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。過去的經驗在投射到現實時,會與我們當下的情緒相連。

那麼,人的偏見是如何產生的呢?從更深一層來看,偏見首先源自個人的主觀看法,而這種看法又受到生命經驗的影響。這些主觀看法與情緒交融,並在他人反應的影響下進一步演化,這又影響了我們的生命經驗,進一步調整和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模式。就像電影的再版,這些新的思維模式可以在未來的情境中重新播放。

而受情緒影響,這將有助於減少情緒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,讓我們的人生更趨平靜。

關於作者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